/ 旅行 / 49浏览

旅行故事|探秘三道岭蒸汽终章

全文约 2900 字,预计阅读 7 分钟。

- 2023年8月

- 前往新疆哈密三道岭

- 探寻我国仅剩的投入生产使用的蒸汽机车

- 可惜现已退役

黑夜里划过一道身影,随之传来的是蒸汽机车的轰鸣,由近及远,最终消失不见。

我们从敦煌出发,经过半天的车程,到达三道岭镇时已近零点。小镇的街道空无一人,只剩下路灯发出的微弱的光。我们从北向南,跟着卫星图寻找铁路轨迹,发现连接露天煤矿和运销南站的部分铁路已经拆除,我们继续向东南方向走。我们把车停在了路边,爬上一座破旧的铁路桥,向远处望去,能听见蒸汽机车的声音,声音忽近忽远,也隐约能看见一个呼呼冒着白气的庞然大物在挪动。

抬头望向天空,用肉眼也可以看见繁星闪烁。黄色的氙气大灯照着早已停用的信号灯,让人感觉有一丝孤独。

怀揣着紧张和激动,我们沿着破旧的铁路,朝着有光的方向走,蒸汽机车的声音变得越来越轻,直到周边变得非常安静,似乎听不见一丝声音。我和阿奕走了许久,想着今天晚上也许近距离是见不到蒸汽机车了,既然这样,就找个地方安顿休息吧。

我们找了一家旅馆住下,老板一眼就看出了我们一定是来拍蒸汽机车的。他说最近有很多人都来拍,刚走一批,另一批就来了,大家都知道蒸汽机车快退役了,今后就真再难看见,都想过来留个纪念。确实,我们也是,也想在这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代表退出历史舞台前,来一睹真容,一探究竟。

第二天,不出意外地,我们睡到了下午才起,在附近找了家面馆解决温饱后,再次出发寻找能看见蒸汽机车的地方。我们沿着昨天的走过路,进入了一片几乎都是废弃房屋的区域,此时此刻我们才看清这座煤矿小镇旧区的历史痕迹。破碎的玻璃砖瓦散落在路边,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星芒;光秃的树木矗立在屋前,枝桠随着风沙沙作响。宽阔的石子路上,只有两个人和一辆车,我们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

最后,在无人机的帮助下,我们在运销南站附近找到了一个铁路道口,南站的机车经常通过这边的道口来调车,也就是在这,我们终于得以较近距离地观察并拍摄到蒸汽机车工作的场景。

蒸汽机车拉着十数节货箱,在我们面前加速驶过,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已经完完全全地被这辆满是历史痕迹的巨物给牢牢牵住,沉浸在列车霸气掀起的风沙之中。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已经到了晚上九点,机车似乎也结束了白天的工作,进入了休息时间。我们便决定返回镇中,吃饱喝足再进行夜间的探索。

来到新疆,大盘鸡必不可少,镇上的餐馆少之又少,我们为了吃米饭,询问了好几家,终于找到一家有煮米饭的餐馆,这家店的老板听口音像是北方来的。

饭后,我们返回了白天拍摄机车的道口,等待了许久,不见蒸汽机车的动静,索性就往南站里面走一走看看。我们越过铁道,进入夹在两条铁路线的中间,一片相对平整的低洼地带,两旁堆放着许多钢材。从一开始的四周漆黑,变成大灯光照下的亮堂无比,除了隐约听见蒸汽机车在呲呲冒着气,还有我们脚步声窸窸窣窣,没有任何其他声音。我和阿奕都有很紧张,甚至揣了一块石头在兜里,万一碰见危险也许能派上用场。

我们继续往前走,发现了相连停着的两台蒸汽机车,一开始我们也只是相隔一条轨道拍摄,紧接着我们碰见了一位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用手电照着检查列车,我们和他打了个招呼,他说没事你们拍吧,有一说一,工作人员的反应有些出乎我们意料,我们原以为他们会提醒我们快点离开,现在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了些。

后来,又有一位师傅朝我们走来,见我们在拍摄蒸汽机车,就过来和我们打招呼,顺便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要和轨道保持距离,万一有车来可危险。师傅说,他就是开蒸汽机车的,这蒸汽机车年底也要退役了,所以有好多人都过来拍摄,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他可以和我们讲一讲。我看看阿奕,又看看师傅,点了点头。

这位师傅说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一开始我们甚至以为是东北人在这工作。其实,三道岭镇有一种“满城尽说东北话”的说法。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有一群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开进了三道岭,他们不仅仅为三道岭带来了工业技术和劳动生产力,也带来了东北的独特口音,这些人有的是举家搬至这里,也有的是在这组建了家庭又有了后代,以至于东北口音一直留存到现在。

师傅说,他从年轻起就在三道岭露天煤矿做学徒,干过铲煤工,再到副驾驶,最后再干到主驾驶员,期间经过了好多年。他们的工作范围有几十公里,将煤炭从矿上运到货场或者煤厂,或是把煤炭送上国铁线。他那个年代也正值露天煤矿开采的高潮,有很多工人都在这工作,但是经过这几十年,露天煤炭资源逐渐耗竭,小镇的就业和经济持续走了下坡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离开,一些年轻人也选择往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走,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回到三道岭,也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组建家庭。说到这里,师傅的眼神中,似乎流露出了遗憾,也可能不是遗憾,是感慨。

也确实,有许多老师傅像他一样,这一辈子都献给了三道岭,献给了露天煤矿还有他们工作的蒸汽机车与铁路,随着三道岭煤矿逐渐开采枯竭,他们也许也和蒸汽机车一样,在给后一代打好坚实的基础之后,逐渐告别这里。

他带着我们,给我们先从外部一一介绍了蒸汽机车的零部件和作用,随后,走向了驾驶舱的楼梯口。“左右分别抓着两边的扶手,先踩上去,” 他边说边给我们示范如何上车,“然后另一只手握住里面的栏杆,一蹬就上去了,注意安全。” 我们模仿着他的动作,登上了蒸汽机车的驾驶室,这是我们第一次进入真实的蒸汽机车驾驶室,以前都只有在视频上刷到过。

昏暗的灯光抑制不住我们激动的心和颤抖的手。师傅又给我们介绍了驾驶室内部:“这是油门,这是刹车,这是汽笛,还有一个风笛,这俩笛子的原理和作用都不一样儿……” 哐当一声,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师傅打开了燃烧室,只见里面是正在缓慢燃烧的煤炭,冒着红色的星子和紫色的火焰。我们说,在这驾驶室工作,夏天岂不热得冒汗,冬天可能还比较暖和?师傅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冬天恰恰相反,” 师傅和我们解释原因,“因为在行车过程中,两侧都需要开门开窗,要通风,也要瞭望,冬天外面几乎都是零下,冷风呼呼吹进里头,甚至还得穿着大棉袄子。”

“你俩可以坐驾驶位上,手扶着这个,拍个照留个念吧。” 师傅对我们说。我和阿奕轮流坐上去,拍了视频和照片,便和师傅一起下了车。

我们站在蒸汽机车旁,师傅抬头望着陪伴他数十年的大铁疙瘩,此刻的我们,好像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心底升腾。当这些蒸汽机车退役,内燃机车就会完全替代它们,成为三道岭煤矿铁路唯一的动力工具。有的蒸汽机车可能会被一些老板买走用作旅游景点的建设,有的将会持续热备以防出现紧急情况,而有的却会被近乎永远地停放在机库中封存。

只可惜,三道岭的蒸汽机车,最后于今年的1月份正式退役,堪称火车界“活化石”的蒸汽机车,在为三道岭镇服役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永远退出了这里的历史舞台,它们是三道岭小镇兴衰的见证者,也是这里煤炭工业发展的奠基者。也十分敬佩这些司机前辈,数十年如一日辛苦工作,将这一生都献给了蒸汽机车和这座西北小镇。每当我们回头看拍下的蒸汽机车的画面,我们都不禁感慨,在高速铁路不断发展的今天,仍然能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蒸汽机车是多不容易。

最后在此,致敬为三道岭贡献毕生力量的劳动人民和属于他们永久记忆的蒸汽机车,纪念我和阿奕于2023年8月前往新疆哈密三道岭,实地见到蒸汽机车的第一次,也许也是最后一次。

旅行故事|从喀什到兰州的37小时